地理分布  認識賽夏族  文化特質  祭典  神話傳說

ㄧ、地理分布

 

(ㄧ)賽夏族分佈於台灣北部中央山脈西側新竹與苗栗的縣界,五峰鄉、東河鄉及獅潭鄉,人口約五千人。四週為泰雅族及客家村落所環繞,由於地緣關係,與平地漢人接觸頻繁也因此受漢人和泰雅族之習俗影響亦深。傳說賽夏族祖先曾自大霸山山麓移至大湖及苗栗一帶,其後又繼續南移。

(二)賽夏以鵝公髻山和橫平背山的脊線,分為南北兩群。北賽夏分佈在新竹縣五峰鄉大隘社的十巴兒(Shipaii)、夏埔(Shigao)、碑萊(Pilai)。南賽夏分佈在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瓦羅(Walu)、卡拉灣(Kalawan)、蓬萊村的巴卡散(Pakasan)、阿米希(Amisi)、泰安鄉錦水村的巴卡利(Pakali)、馬陵(Malin)、坑頭(Invawan)、獅潭鄉百壽村。著名的矮靈祭場向天湖即是隸屬於東河村。

(三)族人分佈以苗栗縣南庄鄉最多,主要在東河、蓬萊、南江三村。其次為新竹縣五峰鄉,新竹縣竹東鎮亦有賽夏族人。賽夏深受泰雅族影響,也有紋面習俗,是父系社會,以矮靈祭聞名。總人口約四千人左右(內政部民政司,民國八十年)。

二、認識賽夏族

 


(ㄧ)賽夏族夾雜於泰雅族與客家人之間,為了適應當地社會環境的需求,賽夏人大部份會講泰雅語與客語、甚至以此兩種語言為日常用語。而自我族群的語言反而日漸淡面對強勢的外在文化,老一輩的賽夏族人對於傳統的祭典就更加珍惜,甚至排除了許多外力的介入,使賽夏族的祭典能夠完整地保留下來,在台灣原住民族當中,是少數能保有祭典原味的族群。

1. 北群的賽夏族,處於優勢人口的泰雅族附近,受泰雅文化影響,在語言上泰雅語以取代賽夏語成為日長使用的語言。分布在苗栗境內的南群賽夏人受客家人影響,除了幾個純賽夏人部落以賽夏語為日常語言外,在與客家人雜處的聚落中都是以客家語為主。

2. 分布在苗栗境內的南群賽夏人受客家人影響,除了幾個純賽夏人部落以賽夏語為日常語言外,在與客家人雜處的聚落中都是以客家語為主的。

(二)賽夏族人的姓氏很特殊,以動物、植物、自然現象作為氏族的圖騰,並加以應用在漢姓上面。如「風」姓的族人相傳他們的祖先是風的後代。「日」姓的族人是神話傳說中射日英雄的後代。「芎」姓為住在長滿九芎樹林的人。夏族他所具有的姓和其他人不相同,不同的姓,有分辨不同的族的作用,如此看來,賽夏族採用漢姓極早,賽夏族是個氏族社會,有氏族名,用氏族名來對英和文化的姓,可以說是聯名制的小社會在面對姓名制的大社會的挑戰下,所做出來的富有生命力的回應。如此,姓名沒有衝垮本民族的社會組織,更使本族再與大社會交往沒有障礙。目前賽夏族人共有十五個姓氏,分別屬於五個聯族,聯族之間禁止通婚。例如趙姓、豆姓、絲姓、獅姓屬於同一聯族,不得通婚。

(三)賽夏族人對於家族成員的認定,也表現在祖靈祭上。在祖靈祭當天,由家族的長老從祖先籠裡取出一個小酒杯、斟滿清水,再以食指沾水,觸及在場每一位家族成員的雙唇,接受這個沾水禮的人才是家族的一份子,因此新婚的媳婦與新生的嬰兒都要回來參加,而舉行此儀式時異姓、異族的人都不准在場。

(四)賽夏族人對於祭典的分工非常清楚。如祈雨祭由潘姓主持。祈睛祭由夏與蟹姓主持。鎮風祭由風姓長老主持。敵首祭由豆姓長老主持。這些規範,來自族裡的神話傳說與歷史經驗。

(五)賽夏族也有黥面的習俗,男子於成年時,在上額及下顎各刺一列紋飾。女子則僅刺在上額。不似泰雅族在雙頰刺上寬邊的V形紋飾。對於有獵過二個人頭的男子則在胸前左乳下肋骨處刺第一道紋,獵過三個首級者,再右乳肋骨下刺一道紋,往後如有斬獲依次再加刺紋。因此,從日據時代留下的老照片中,總頭目趙明政的胸前左右乳下各有三道刺紋,我們可以推斷,趙頭目當時已獵過七個首級。

(六)社會組織:賽夏族的政治領袖是由主要的氏族族長擔任 ; 換言之,就是依父系繼嗣法則繼承而來。但他對於部落中的其他氏族的人,並不一定有絕對的控制或制裁能力。這類領袖是透過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係所產生的影響力來維持社會秩序,而不是由正式的合法程序所得到的政治權力。

(七)居住地之選定
早期賽夏族選擇居住地的標準大致與泰雅族相同:

1.便於農耕。
2.非陰濕之地。

3.非不祥之地。

三、文化特質

 

(一)黥面與紋身:台灣原住民族中具有紋身習俗的族群,分別是泰雅、賽夏、排灣、魯凱、鄒、卑南等六族。而就文身的部位而言,這六個族群中,多數的族群,大都是在身體的肢幹上刺文,刺文的部位以臉部為主的,僅有泰雅和賽夏兩個族群,彼此的文面樣式也大致相同,但是賽夏族女性不刺頰紋,僅刺額紋。賽夏族黥面男女皆有,紋身則是獵頭勇士的專利,通常刺青於胸前。

(二)代表氏族的臀鈴與肩旗:臀鈴是賽夏族特有的樂器,主要由竹管與薏仁的果實穿綴而成,在矮靈祭期間,每一氏族派一員背著臀鈴繞祭場舞蹈,聲音幽遠泣訴,闡述了矮靈祭複雜的心緒。目前有些臀鈴用銅管代替竹管。肩旗也是各氏族的代表。南、北群的造型不同,通常由族裡的男子負責扛旗,獨立繞行於祭場。肩旗上面寫有家族的姓氏。

(三)音詞反覆的祭歌:矮靈祭歌唱法並不像其他族群或現代歌謠的唱法,而是重覆著幾段音節。以第一首第一節為例,共有五句,唱法卻是^1^^2^1^2,^2^3^3,^3^4^4,^4^5^5。以不規則的方式反覆唱法,是非常特殊的表現方式。

(四)傳統服飾:賽夏族傳統服飾的材料是以苧麻所織成的布料為主。本族的衣服主要有上衣、護胸布、方布、兜襠布、腰帶等。男女均穿著長及小腿的無袖外敞衣,再加上無袖短上衣一件,色彩以紅、白兩色為主,其中外敞長衣多為祭典時穿著,在衣服的背面夾織精美的菱形紋飾,另外腕飾、足飾均以貝珠為材料,與泰雅族相同。在早期因與漢人接觸頻繁,而模仿漢人穿長褲。

(五)賽夏族在訂婚制度上,可是有自訂一套禁婚範圍以下就是賽夏族的訂婚禁忌:
*同氏族與同聯族的諸氏族不婚:就是同姓和同祖先的不可以通婚。
*與母之族人及姨母的子女不婚:不可以和媽媽那邊的親戚結婚。
*與姑母的子女不婚:不能和爸爸的妹妹所生子女通婚。
*與妻之族人不再通婚:就是不可以再和妻子那邊的人通婚。
*同父異母者不婚:同一個爸爸的二個人是不可以通婚的。
基於優生學的考量,這些禁例是十分嚴格的,不過,由於賽夏族人和泰雅族人住得很近,所以賽夏族的男生會找泰雅族的女生結婚;賽夏族的女生找不到老公的,多會和漢族的男子結婚。

(六)工藝技術
  賽夏族的傳統手工技術主要包括有木工(如織機、蒸筒、杵、臼等)、竹工 (女竹林、竹筒、造竹屋等) ,以及編網、編籃、和織布等。其中織布與編籃兩項的工藝特色最為特殊 ; 也是賽夏族人至今引以為傲.希望能持續傳承以展現文化工藝特色的主要方向。

四、祭典

 

(一)播種祭(pitaza):
在四月舉行,由主祭一人在某一天的午夜十二點過後,獨自在預先選好的一塊地上插上一根兒茅(茅草的一種),按著閉上眼睛,將小米種籽灑向田地,儀式就算結束。主要是祈求今年的農作豐收。目前只有向天湖還保有此祭儀。

(二)祖靈祭(pas-vake):
主要是祭祀去世的則祖列宗。舉行的時間不一定,由二位長老主持,將插有豬肉、黏糕的供品及酒攜至屋後空地行祭。

祭品分為二份,向東的給善靈,向西的給凶死的靈。祖靈祭的另一個目的是家族成員的認定,透過儀式成為家族的一份子。

(三)矮靈祭(pas-taai):
是賽夏族最盛大的祭典,原為每一年舉行一次,日據時代改為每兩年舉行一次。每十年又舉行一次「十年大祭」。由南察團迎接矮靈揭開序幕,隔天再出北察團(五峰鄉大隘村)迎靈。南、北祭團各三天三夜,主要祭典流程如下:
1. 結芒草約定祭典舉行時間:南、北察團在祭典前一、二個月在南庄的河邊相會,決定矮靈祭的時間。
2. 招靈:矮靈祭第一天清晨,由主祭率族人,面向東方唱招請之歌,迎接矮人前來,婦女並樁米以祈求豐收。當天晚上七時左右,由主祭領隊,,以歌舞迎請矮人前來。
3. 娛靈:第二天晚上,歌舞回憶與矮人相處的情景。
4. 訓勉:第二天午夜十二時,由主祭站在大田上,向族人訓勉,並唱「雷女之歌walowalon」,全體須立正,是祭典中最肅穆的一刻。族人並請出神鞭揮打,咸信可以趨邪。(北祭團無神鞭)
5. 逐靈、送靈:在第三天晚上開始逐靈歌舞,歌舞至第四天清晨送走矮靈。
6. 塗泥、跳抓芒草、毀榛木架:在第四天清晨一連串的儀式展開。塗泥有避邪的作用。跳抓芒草代表當年的福氣。毀榛木架有驅走矮靈之意。
7. 聚飲慰勞:儀式結束後各家族互相慰勞、飲酒、吃糯米糕。
8. 河邊送靈:所有祭儀結束後的隔天,大隘的賽夏族人還必須到矮靈居住的山洞的對岸河邊餞送矮靈。族人在河邊獻祭,烤肉、餘興歌舞,與前幾天的肅穆哀泣大異其趣。至此整個矮靈祭才算真正結束。

綜觀整個祭儀,有其深涵的意義。以歌曲而言,追述了矮人的教誨與祈求農作物的豐收。舞蹈方面則呈現了矮人與族人相處的情形(例如:矮人拉著懶惰的人去看豐收的田地,以快舞步的方式呈現)。唱到哀泣之處,舞步緩緩前進,如泣如訴。而在逐靈的歌舞裡,快速的旋轉與定點跳躍呈現了族人驅趕矮靈的心裡反映。整個矮靈祭就在族人錯綜複雜的心理狀況下延續下來,其中有悔恨、有追憶、有懼怕、有喜悅……

五、神話傳說

 

(ㄧ)一提到賽夏族,大家立刻聯想到充滿神秘色彩,難以理解的矮靈祭。在很久很久以前,賽夏族人居住的對岸住著一群身高不滿三尺的矮人,他們非常聰明,能歌善舞。看到賽夏族人的農地貧脊,於是教導他們農耕的技術,並在收穫祭的時候請賽夏人前來參加。但是矮人性好漁色,常常藉機調戲賽夏婦女,族人雖然忿恨但又不敢伸張。直到有一次,一群矮人又在調戲一位女子,賽夏的青年們忍無可忍,於是在矮人過河的山枇杷樹橋動手腳,當這群矮人來到樹橋,聽到枝椏的斷裂聲時,還以為是織布機的聲音,結果全部落水溺死,倖存的只有二位矮人。

這兩位矮人將訓誨賽夏族人的事情一一編入歌詞,傳授給賽夏人,並警告他們要遵從約定舉行紀念矮人的祭典,唱矮人教導的歌,否則農作物會歉收,甚至遭到滅族的命運。說完,便沿著河岸向東離去,離去時一邊撕開山棕葉一邊下咀咒。因此,賽夏族人為了平息矮人的怨怒、請求他們的原諒,於是將原來的收穫祭改為矮靈祭。

賽夏族矮靈祭便在賽夏族人恩怨情仇的複雜心理下延續至今。而祭典期間,矮靈不時的顯靈附身更讓族人不敢掉以輕心;嚴烙遵守當初與矮人的約定,並戒慎的舉辦每一次的矮靈祭。

(二)鳶鳥傳說
  古早,在一個夜晚,小孩要求父親做弓箭給他,父親不答應。孩子說:爸爸啊,你不肯,我該怎麼辦。我要去做鳶。這是我的珠裙,我要帶去。孩子便帶著十條珠裙,飛出去了。變了鳶的孩子,停在屋頂上說:爸爸啊,我要出去,我要帶我的珠裙去河邊。你看我,從今以後,如果我在河邊啼哭,就會下雨。
  假如你們討厭下雨,就去向朱姓的人收集稻穀,拿去搗成年糕,用年糕和珠裙向天祈禱吧。如果我飛去山邊啼哭,天會晴朗。天晴,你們就能做好旱田工作,開墾地的雜木也容易乾,好做火柴。鳶鳥說完就飛走了。父母親都很傷心,後悔沒有對待孩子好。而鳶鳥說的話並沒有錯,流傳世世代代都是如此。

(三)人變為猴子的傳說
  從前據說有一位遊手好閒並且懶惰的人,他根本不喜歡好好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整日思索著如何悠閒自在地活著毫無目標。
  每當上山工作的時候,在農田時都住意丟棄石塊,不把石頭有秩序的排列及堆砌。甚至有時會把小鋤子故意插入樹根予以撬斷,因此,只要他工作,幾乎小鋤手的把柄都會撬斷。
  有一次他上山去撒播小米種籽,沒有一會兒工夫就把小鋤子弄斷了,藉此返回家中偷閒,他的母親於是懷疑地問他說:「你真行,怎麼那麼快就完成你的工作,並且回家了呢?難道你真的完成撒播小米種籽嗎?」孩子漫不經心的回答:「主要是因為小鋤子的把柄太鬆了,當我用沒多久以後就斷了,因此我只有回家裡來修理啊!」他的母親接過那把小鋤之後,就動手重修小鋤子的把柄,當他把小鋤子修好之後,再一次吩咐他的兒子上山繼續完成播種的工作,他的母親稍後跟隨兒子往田裡去,並且在小米田的邊緣偷窺身子工作。
  小伙子抵達田間之後,他刻意的往有樹根的那邊鋤著,不用說他又如法泡製的把小鋤子插入根底硬撬,小鋤子的木柄又斷了,這回他沒有回家,而是把斷落的木柄,往自己的且門部位塞入,沒多久就「troq…..troq」的抖著,邊爬的爬上樹枝上面,此時可以清晰看到那一把惱人的木柄,變成了毛茸茸的猴子尾巴,他真的變成猴子了,他全身亦變成灰毛,從此遠離人類,變成猴類。
  當變成猴子的人爬到樹梢時,看到了他的母親,然後就這樣說:「我確實沒有能力做為一個人類,原因是我懶於在地上工作,容許我成為猴類,讓我自由自在的來回攀爬在樹上,尋找樹上的果子求取溫飽就行了。」從此他離開了同族的泰雅人,以新的方式回歸了大自然。

 

(四)

 

       

參考資料:

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

南庄。原民風情

祖靈之邦

台灣原住民資訊資源網

公視原住民兒童網站

行政院原住民資訊網

原住民數位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