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布  認識邵族  文化特質  祭典  宗教信仰  神話傳說

ㄧ、地理分布

 

邵族分布在日月潭周圍地區,也就是舊稱「水沙連」的地方。相傳邵族的祖先在追逐一隻白鹿時,無意間來到了日月潭,發現周遭風光明媚且資源肥美,是個可讓子孫世代生存的地方,於是舉族搬遷於此。

日月潭位在台灣島的中央,被水社大山、卜吉山、益積山、潭頭山、松柏崙山、貓蘭山……所圍繞,隸屬於南投縣魚池鄉,鄉內山岳甚多,並散布著大大小小十多個湖泊,構成台灣少見的鏡湖景觀。日月潭區含括水社、日月兩村;邵族人口最集中的「德化社」(Barawbaw),即屬於日月村。另外,頭社系統的邵族則位於南投縣水里鄉坎頂村的大平林。邵族經陳總統於九十年九月二十二日在邵族據居地【伊達邵】正式宣佈成為台灣第十族原住民族,目前僅存不到三百人,是台灣原住民族族群中人口最少、漢化較深的一族。

二、認識邵族

 

(ㄧ)源流:邵族在民國90年8月10日被政府歸類為台灣原住民族,這是邵族人長久努力的結果。自日據時代以來,邵族族群的定位始終是模糊的,不是被歸類於平埔族的一支,就是被視為阿里山鄒族的支族,甚至是和他們有地緣和文化關係的布農族的支族。

之所以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除了是因為邵族在很久以前就與漢族有密切的接觸而被同化,另一個原因就是出自於邵族的口傳歷史。據說,三、四百年前,邵族的祖先本來住在阿里山,因為追逐一隻白鹿見識到了日月潭的美好,而來這裡定居。因為阿里山是鄒族的大本營,再加上族名「邵 (Thao)」與「鄒 (Tsou)」發音相似,想當然爾就被歸類為同一族。

事實上,從民族學、文化人類學、遺傳學……等各方面來看,邵族的語言、文化、宗教、習俗、服飾、族群體質特徵,都與鄒族有所不同。

(二)族名涵義:邵──Thao,原義是「人」,最初住在水社湖(就是日月潭前身水沙連)的西岸湖畔,所以被漢人稱為「水社化番」或「水沙連化番」。化番的意思是指漢化程度介於生番和熟番之間的族群,因此邵族可說是原住民族十族中漢化最深的一族了。另外,「思麻丹社」也是邵族的統稱,直到現在,日月潭周圍各族仍然稱邵族人為「思麻丹 (Shvatan)」

二十世紀初期,日本殖民政府大興土木,在日月潭興建水力發電廠,而後又將其開發成大水庫,使日月潭水位上昇近20公尺,邵族祖先開創的家園全陷於水中。邵族人可說是犧牲了賴以維生的園地,轉換成電能,照亮了台灣全島。

後來,日本政府為了安頓邵族人,在1934年將他們移居至卜吉社(也就是今日的德化社),一直到今天,德化社都是邵族人主要的聚居地。

日月潭孕育了可觀的原住民族人文特色,與邵族人的命運唇齒相依。它也是知名的國際觀光勝地、台灣島的精神象徵地標,對於初次接觸台灣原住民族的觀光客來說,邵族的種種幾乎成為他們對台灣原住民族的印象了!

(三)邵族原是部落型態的共生社會,族人以狩獵,漁撈採集、農耕為生產方式,土地屬於部落的公共財產。受漢人大量移入的影響,邵族原來的「粟作」耕作,逐漸改為稻作,成為主要的農耕作物。而原來邵族的社會組織以氏族為單位,每一氏族有其一定的義務,相當嚴格男女分工制度也逐漸式微。

(四)傳統服飾:男子服飾在日治時期以前,形制與阿里山鄒族有類似之處,色彩以深、淺褐色、藍、灰及黑色為多。族人大多以鹿或兔皮揉製而成的軟皮帽為頭飾,另以額帶從額頭上繞而束之或繫於帽子上。女子服飾包括有與布農族女子相似的頭巾,過去以黑棉布為之;現在則以布條或黑布為底做成額飾,上縫亮片與珍珠,在耳鬢有小珠子流蘇掛,綁帶則繫於後腦。
(五)
目前許多的聚落遺址仍然在潭深二十幾公尺的水面下,據考古報告,日月潭的湖岸緩坡面多有卜吉舊社的遺物稀疏地混雜石礫之間,包括瓦罐、打製鋤鏟形器、打製刀形器、戈形器殘片等等。

邵族曾有過風起雲湧的歷史遭遇,歷代的治台政府和移墾水沙連的漢人,或多或少帶給邵族坎坷的族運,廣闊的水沙連園地因此而消失,邵族人堅韌的民族性格,更因此繼承了祖先固有文化特質,並且加以調適,而創造豐華的文化特色。

(六)邵族人迄今仍保有非常清楚完整的祖靈信仰和祭儀習俗。邵族母語也仍然在部落中流通,邵族儘管人少族弱。但就像個小巨人般地屹立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三、文化特質

 

(一) 海陸兼具的產業文化:
邵族的居住地雖然不靠海,但因為世居於日月潭畔,所以發展出海陸兼具的產業文化,而漁產也是邵族人重要的食材來源。邵族的生產方式主要為捕魚、打獵和山田燒墾,漁業在邵族的重要性僅次於農墾業,其漁獵的方法相當多,如「浮嶼誘魚法」、「魚筌誘魚法」、「毒魚」、「網魚」、「罩魚」……等,都足以顯示邵族漁業的發達。
依傍日月潭而居的邵族,也是擅捕漁的部族,所發展出來的魚獵方式,例如『浮嶼誘魚』、『魚筌誘魚』等,是邵族文化獨特之處。

(二)與觀光業息息相關
由於水力的開發迫使邵族遷徙及放棄耕地,再加上交通進步後,促使日月潭成為中外聞名的觀光勝地……等原因,造成邵族在生產方式上不得不從傳統轉而仰賴觀光業。雖然日月潭大部分的觀光業仍被漢人所掌握,多數邵族人僅以幫傭和打零工為主,但無論如何,由於日月潭和邵族的緊密關係,邵族文化早已因商業化和觀光化的包裝,成為邵族人生活的一部分了。

(三)邵族盛名的「湖上杵歌」
邵族最為外人所熟知的莫過於「杵歌」了,而如今也發展成專業的表演歌舞藝術,並列入日月潭的八景之一、世界的38首著名民歌之中。「杵歌」包含「杵聲(杵音)」和「歌舞」兩部分;以杵擊石,發出叮叮咚咚聲即是「杵音」,再加上敲擊動作與樸素的歌聲,就形成「杵歌」了。「杵歌」多由邵族婦女所演奏,由於節奏強烈,因此為多數人所喜愛。
杵音之舞在豐年祭的儀式裡是重要的一部份。它的特色,在於木樁敲擊石塊所發出清脆響亮之聲響,所造成此起彼落的律動美感,再配合上族人手持木樁敲擊所呈現出來的畫面,表現出一種文化在延續上的驕傲。 

(四)特殊的交通工具 --- 獨木舟
獨木舟是少邵族特殊的交通工具,是將整支樹幹挖空製成的,邵族人稱為Ruiza,據說是邵族祖先受潭中的猴子所啟發。獨木舟對邵族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無論在潭中載人、捕魚、運貨都非常方便、適宜。

(五) 祖靈的住所 --- 祖靈籃
祖靈信仰是邵族的宗教特色,也是台灣原住民族族群的信仰基調,而邵族人更將祖靈信仰實體化,
邵族的每戶人家,都有一只祖靈籃,一般通稱為公媽籃,通常擺置在神桌上或離地約兩公尺的壁上。「祖靈籃」中盛放的是祖先遺留下來的衣服、飾品、珠寶,這代表祖靈的存在。年代越久遠則放在越上層,藉以代表祖靈的住所。邵族的每戶家庭,不管主人信奉的是什麼宗教,都會有這樣一個籃子。甚至在族人分家之時,公媽籃中之服飾也成為分割的最重要對象。

、祭典

 

(一) 播種祭 (Mulalu pisaza)
播種祭的直譯是祭種陸稻,據了解,以前指的是祭粟之義,因為以前的邵族人僅以「山田燒墾法」種粟而已,直到與漢人接觸後才改種稻米,於是改成今日的名稱,而祭儀的日期也因配合陸稻的生長期而改在每年的農曆三月舉行。

播種祭通常自農曆三月一日開始,為期四天。在第一天的清早,各戶的戶長都會帶領一名孩童上山做象徵性的播種,而上山的大人和孩童這一天都不能吃鹽,否則將會使植物枯死。而播種祭的前三天,全家的食物都不能加鹽,言行也必須謹慎。

(二) 狩獵祭 (Matancun)
以往狩獵祭都由頭人決定,約在潭畔楓樹開始發芽的七月中旬舉行,後來受漢人農曆的影響,則固定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舉行。
第一天頭人帶領社中男子上山打獵,至祭儀開始都尚未歸來。祭儀由巫師主持,完畢後各家取回供品,僅留下頭人的繼續供巫師再做一次祈禱。晚上打獵者回家後,則聚在頭人家共飲。
第二天不再祭祀,由男子們入山狩獵,頭人不再參加,女子則在家做糕。晚上男子回來後,每一家煮好臘肉,分贈給頭人及巫師。
到了第三天,又將祭品送至頭人家祭祀,祭品比第一天更為豐盛。眾人與巫師同念禱告詞後,即在祭場飲酒。而祭糕則在正副頭人處所供的祭糕都集在一起後,才分給大家,以顯示整個族的團結。

由於今日邵族人已極少狩獵,故現行的狩獵祭已不上山打獵。

(三) 豐年祭 (Mulalu malhaqitan)
在每年農曆八月一日開始,持續二十幾天,甚至一個月(近年則多訂為十八天至二十一天),是邵族最重要的祭儀。並非每次的豐年祭都有主祭產生,如無主祭則整個祭期會縮短約十天。若有主祭,則歡慶整個月,月半之後白天收割、夜間歌舞,老年人們則整日快樂地飲酒慶祝。有無主祭的決定,據稱可能與社中的經濟情況有關。

豐年祭主要含括「選出爐主」、「舂石音」、「擦平安」、「除祟祝禱」、「鑽木取火」、「拜年飲公酒」、「拜酒糟」、「摃角齒」、「蓋祖靈屋」、「牽田」、「甜酒祭」、「祖靈出巡」、「燒祖靈屋」……等等儀式。

 

 

五、宗教信仰

邵族人的傳統祖靈觀具體地呈現在祖靈籃有關的信仰崇拜上,他們相信自家的祖靈就存在於這個小小的籐籃裡。保佑全家平安。籐籃裡的衣物平常不得隨意翻攪,家中若有任何變動,大如娶新娘、起新厝。小如賣肥豬、買新車,都必須把祖靈籃取下,放在門口,請祭師來向祖靈祝禱報告一番,否則引起祖靈疑心或不悅,那就會全家不得安寧.或發生一些不可預料的事情。祭師全由女性擔任,專門主持祭典和負責與祖靈的溝通,邵人稱女祭師為「先生媽」.在族裡擁有相當尊崇的地位,凡是有意願擔任祭師的婦女必須是在部落中受人敬重、家庭幸福美滿、擔任過重要祭典主祭的人。而且她還必須由老先生媽陪同,乘船到Lalu島(現稱光華島)去徵求最高祖靈的首肯。

故邵族宗教信仰的核心是祖靈信仰,亦即最高祖靈和氏族祖靈。祖靈能庇祐族眾,讓族人平安健康,並且賜福給族人,使其代代繁衍並生生不息。
  拜公媽籃(即祖靈籃)是邵族主要的宗教及巫術呈現的方式,凡是族中之重要祭儀,諸如播種祭、狩獵祭、拜鰻祭、豐年祭等,都以公媽籃為供奉的對象。族人會備酒、飯、糕等為獻品,用以祈告祖靈。這種敬祀祖靈的公媽籃崇拜方式,不見於台灣其他原住民族群,這也是邵族得以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群中,獨立自成一族的最主要特徵。

神話傳說

 

 

      

參考資料:

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

祖靈之邦

公視原住民兒童網站

日月潭國家風景區--原住民文化

行政院原住民資訊網

台灣原住民資訊資源網

原住民數位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