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布  認識卑南族  文化特質  祭典  宗教信仰  神話傳說

一、地理分布  

卑南族集中於台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卑南」之名是取自此本族八大社中最強盛的「卑南社」。大約十七世紀時曾有一段盛極一時的「卑南王」歷史。卑南族位於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台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卑南族現在人口約一萬餘人,雖受鄰近的阿美、布農及漢人的影響,依然保存著獨特的文化風貌。

卑南族分佈於台東縣卑南鄉,共分為八個社,包括知本村、建和村、利嘉村、泰安村、檳榔村、美農村、初鹿村、南王村、溫泉村。昔稱「八社番」。人口集中在台東縣,其中以台東市比例最高;其次是卑南鄉,總人口數大約九仟多人。

二、認識卑南族  

(一)起源傳說,可分為兩大系統:
 1.「石生」的傳說:
咸信祖先是由巨石裂開所生,發源於今台東太麻里鄉美和海岸附近的山坡地上,此系統包括知本村、建和村、泰安村、初鹿村、利嘉村等。知本村、建和村的卑南人還在此地立了一塊發祥地的紀念碑,並有石棚祭祀著渡海來台約三位先祖的名字,在每年的清明節,知本、建和的村民會到此祭拜。

 2.「竹生」的傳說:
以南王里(現隸屬台東市)、檳朗村、寶桑(由南王分支出去)為主。根據南王長老口述,祖先是由竹子所生。起源傳說的不同與地理位置的差異,卑南八社在歷史的流光裡呈現了一些異。以知本為首的石生文化,因緊臨排灣、魯凱的聚落,文化上的表現與語言上的濁重音明顯地受到了他族的影響。

清康熙年間,以南王為首的卑南人,平定了朱一貴之亂的餘黨。因此被清廷冊封為「卑南大王」,並且賜予朝服,鄰近的阿美族、排灣族都要而其納貢、賦稅。是卑南族的全盛時期,也是族人至今津津樂道的光榮史蹟。

(二)卑南族的社會裡有二個領導人物:
一個是男祭師(rahan),負責主持部落性的重要祭儀。一位是政治領袖(ayawan),由村子裡領導能力強的人來擔任,負責部落裡重大事情的協調者,亦是人獵祭、爭戰的領導人物。

目前男祭師依然沿續傳統的職責,在部落裡受人敬重。

(三)族中長老的生活卑南族屬於母系社會。所謂母系社會有下列幾點特質:

1.婚姻上,男子以入贅女方家為原則。
2.氏族姓氏的繼承以女子為主。
3.財產的繼承是母傳女。
4.祭祀權的管理與責任也是由母親方面的女子來承續。

然而這樣的習俗也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有所調適。以結婚為例,目前大都是從夫居住的父系社會的婚姻法則。孩子們的姓氏也以父親的姓氏為主,有些家庭則一半從父姓、一半從母姓。

三、文化特質  
(一) 斯巴達式的會所訓練。
(二) 精湛的刺繡手藝:
以十字繡法最普遍,人形舞蹈紋是卑南族特有的圖案。
(三) 戴花環的普遍性:
雖然不是只有卑南族才戴花環,但形制的一致性及花環所代表的男子成年意義是其他族群所沒有的。

(四) 巫術的盛行:
早期,卑南族的巫術十分盛行,其他族群的人都懼怕三分。巫術又分為白巫與黑巫,白巫替人治病,黑巫施咒害人。目前卑南八社尚有多位祭師。光是南王就有二十幾位男、女巫師,負責部落性的祭儀。或為族人祈福趨邪。甚至有一位巫師開業服務,為人占卜、趨邪,解答人生疑惑,當然,服務的對象不僅止於卑南人,連漢人也前去卜問。

(五) 卑南族織布色彩、圖案繁複多變化,已成為獨樹一格的特色:女子以白、黑色上衣加上刺繡精的胸兜,配上刺繡的裙子及綁腿。男子以藍、黑、白色的上衣加上刺繡的綁腿褲,年長者則穿佈滿菱形紋飾、紅色為主的無肩短上衣。                    

 

四、祭典  

由於時代的變遷與地理位置的差異,卑南八社的祭典呈現了不同的風貌。
(一) 知本村:
最重視七月中旬的收穫祭,為期三∼七天。著名的勇士舞遊街祈福是其特色。1993年恢復年祭(一月一日)中的除喪活動,並重建會所制度。
1996年恢復猴祭,目前致力於會所制度的重建,尤其偏重於青少年的成長及訓練。
(二) 南王村:
1.收穫祭(muraHijavan):在七月中旬舉行,又稱為海祭,在海邊往蘭嶼的方向遙祭帶小米種籽到人間的二位神祇,會後並在社區內舉辦摔角活動。摔角除了勇武的表現以外,族人也期望稻穗能像摔角的男人般挺立、結實。

2.年祭:年祭是目前卑南八社對猴祭、大獵祭、聯合年祭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從12月24日起至元月2日為止。茲說明如下:

(1)青少年驅邪活動:在12月24日晚上全村的小孩赤裸上身,臉上塗抹炭灰,手拿芭蕉葉至各家戶驅除不淨,迎接新的一年來臨。

(2)少年猴祭(mangamangayau):猴祭主要是藉著刺猴培養少年的膽識及殺敵的氣概。由於保育的觀念盛行,猴子已改由草猴代替。猴祭的原始意義已消失,演變成讓現代的青少年認識族群歷史與文化的一個媒介。(舉行時間在12月25日)。

五、宗教信仰  

卑南族的傳統宗教十分盛行,目前各村尚有傳統的巫師為族人治病、驅邪及生命禮俗的執行。當然,西方引進的天主教在許多村落也擁有廣大信徒。

(3)大獵祭(mangayau):(12月27日∼30日)原始意義為年度的狩獵、復仇與獵首,可長達數個月,目前改為定點式的三天,在野地紮營抓田鼠。活動以老人為主導。仍保有吟唱古老詩歌(bailalao)的古老習俗。大獵祭回來的當天,村人在卑南新站前立凱旋門,全村婦女、小孩盛裝列隊歡迎,並為長老們戴上花環,吟唱傳統的史詩、聚餐等一連串的活動,是最溫馨感人的一天。

(4)聯合年祭:(元月2日舉行)由八社輪流舉辦,有八社的表演及競賽,是觀摩卑南八社文化的最好時機。

(三) 初鹿村:以七月的收穫祭及十二月底的年祭較受重視。其中收穫祭的盪鞦韆活動是一大特色。

(四) 檳榔村:以三月八日婦女除草完工的傳統節日最具特色,顯現了檳榔村婦女團隊組織的嚴謹。十二月底的年祭亦是主要祭典之一。

(五) 利嘉村:以十二月底的大獵祭為主。

(六) 泰安村:以十二月底的大獵祭為主。

(七) 寶桑村:以十二月底的大獵祭為主。

(八) 建和村:以十二月底的年祭為主。其中盪鞦韆是一大特色。在卑南八社中,只有建和村與初鹿村保有此項活動,但舉行的時間不同。

神話傳說

       

參考資料:

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

祖靈之邦

台東縣政府原住民族全球資訊網

台灣原住民資訊資源網

公視原住民兒童網站

行政院原住民資訊網

原住民數位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