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自稱Bunun,是泛指「人」,亦指全人類的統稱,為典型的高山原住民,大約有一半分佈於1000至1500公尺的高度,聚落的最高高度達到2306公尺 。布農族分佈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脈及其東側,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是部落的散居社會。布農族分為六大社群:卓社群(南投縣玉山一帶)、卡社群(南投縣東部山區一帶)、丹社群(南投與花蓮縣界一帶)、巒社群(南投縣、嘉義縣界玉山一帶)、郡社群、搭科布蘭郡(簡稱蘭社群,在今中央山脈南投,人數較少)。現今布農族的分佈地以南投縣信義鄉最多、其次為花蓮卓溪鄉,另外還有分佈於高雄縣桃園鄉、台東縣海端鄉。布農人喜歡山居,高山深處常有他們的聚落。是父系社會,行大家族制。 |
|||||
|
|
|
|||
(一)音樂:台灣原住民族當中,最先被國際人士知曉的,是以「八部合音」聞名於世的布農族。西元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寄至聯合國的文教組織,當代的知名音樂學者聽了之後,驚訝於古老的部落為何會有如此繁複的和音,當時西方的音樂學家認為音樂的起源是由單音、雙音而發展至和音的理論也不攻自破,從此重寫了音樂起源說的論點。「祈禱小米豐收歌」是以多聲部和音唱法,從低音漸高,一直唱到最高音域的和諧音,以美妙的和聲娛悅天神,同時也依此判斷當年小米之收成。。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因此,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歌聲一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但當音域高到某一個層次時,軌出現了八個不同的音階,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八部合音。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台灣原住民族的音樂堪稱世界音樂的瑰寶。
(二)器樂演奏:除了「祈禱小米豐收歌」,布農族的器樂演奏是原住民族當中保存最完善的一族: (三)遷移與群居住地:布農族居住於中央山脈兩側,海拔一千公尺以上,是典型的高山民族。據說,最早居住於鹿港、斗六、竹山一帶,後來漸漸往高山遷移。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居住地是南投縣的仁愛與信義鄉。 十八世紀時,世居南投的布農族開始大量的遷移,一是往東遷至花蓮的卓溪鄉、萬榮鄉,再從花蓮移至台東的海端鄉與延平鄉。另一支沿著中央山脈南移至高雄的三民鄉與桃源鄉以及台東縣海端鄉的山區。
布農族共分為六個群,均居住於南投一帶,分別是卓社群、郡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巒社群以及已被同化的蘭社群(takopulan),依據族人的調查,目前各群居住地分別如下: (四)布農族的服飾,和其他原住民相比,顯得較為樸實簡單,這正顯露出布農族人樸實、內斂的民族性。 布農族男人的服飾就製作材料及穿著時機,可分為兩種,第一種由鹿、山羊、羌等野獸皮加工而成的服裝,有獸帽及獸皮衣(u-1us tu一bong),這種服裝是在平日工作或上山狩獵時穿著。一般男子方面一種是以白色為底,可在背後織上美麗花紋,長及臀部的無袖外敞衣,搭配胸衣及遮陰布,主要在祭典時穿著。另一種是以黑、藍色為底的長袖上衣,搭配黑色短裙。皮衣、皮帽也是布農男子主要的服飾。 女姓的服飾有頭飾(tik-das)、上衣(u-1us hai-na-vu)、裙(tu-li-1an)及綁腿(u-la-lai)。傳統上,布農族女性的服裝是以黑色為底,並鑲以簡單的線條,但隨著外來文化的影響,布農族人在服裝的裝飾上越來越複雜,越來越亮麗,尤其是在祭典的正式場合裡,服裝的配件更是五彩繽紛。女子的服飾以漢式的形式為主,藍、黑色為主色,在胸前斜織色鮮圖豔的織紋,裙子亦以藍、黑色為主。 |
|||||
(一) 渾然天成的和音:
(二) 沒有頭目,以家族長老為首的社會組織:
(三) 合奏的樂器演奏方式:
(四) 富象徵意義的生活態度: 2.月缺-消失的象徵(除蟲、除草)。 3.打陀螺-小米快速生長的含義。 4.盪鞦韆-小米長得與鞦韆一樣高。 5.小兒滿月-全家整日活動,相信如此小孩生命力會更旺盛。 6.山胡椒-結實(祈望小米長得如此結實)。有辛辣味,小鳥不敢吃。如小鳥不敢偷吃穀類一般。
(五)小米的擬人化: (六)布農族是傳統祭儀最多的一族。由於對於小米收穫的重視,因而發展出一系列繁複而長時間的祭祀儀式。甚至,布農人傳統的年月觀念是依著小米的成長而劃分的。對於農事或狩獵行事的時間,布農人依著植物的枯榮與月亮的盈缺來決定。例如李花盛開時,適合播種小米;月缺時適合驅蟲、除草;滿月時適合收割舉行收穫祭。由月亮的圓滿來象徵人生的圓滿與小米的豐收,以月缺來表示怯除不好的事物,希望它快快消失。在除草祭儀結束後,布農人打起陀螺,祈望小米像陀螺快速旋轉 (快速成長)。並在空地上架起鞦韆,希望小米如鞦韆盪(長)得一樣高。因此,我們可以說,布農人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生活態度充滿象徵意味的民族。
完整的布農部落裡,有三位領導人物: 3.三是政治領袖。負責爭戰、獵首、血族復仇。是勇士,也是對外作戰的指揮者。 |
|||||
|
|||||
四、祭典 | |||||
(一)小米播種祭 小米播種祭為祈禱小米之發育、杜絕蟲害與豐收為目的。在春季播種之前,向祖靈或其他主宰之神,告知著手播種之事。大約在十一月至十二月舉行。 在撒種之前要齋戒七日,在這期間必須嚴守食物禁忌,不能洗澡、吃鹽巴、香蕉、甘藷、野菜及其他鹹甜的食物,若違背了這禁忌,小米會長不好,會被蟲吃掉。 播種那天也是要在天還亮時就要到田裡去,這樣才不會遇到蛇鼠。祭司捉一隻大公雞來殺掉,將雞血自左往右打圈,祝禱小米豐收。工作完畢,女主人一定要殺豬或羊以表示感謝。 布農人在水稻進入部落以後,小米的重要性還不如昔,屬於小米的祭儀大多消失,穀倉的重要性不再。目前僅存約二個重要的祭典如下:
(二)
射耳祭(Malahodagian):
(三)
嬰兒祭(lndohdohan): |
|||||
布農人最崇拜的是天神,認為天神是人類一切的主宰。又認為鬼靈存在這個世界上,有善惡之分。值得注意的是布農人的神話傳說裡,許多的動物、植物都是人變成的,或是與人平等的地位被看待,因此對於貓、狗、蛇之類的動物,布農人是以人的態度對待之。 |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