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布  認識鄒族  文化特質  祭典  宗教信仰  神話傳說

一、地理分布  
分為阿里山鄒亞族(又分為Tapagu-Tufuja群和Lututu群)、卡那布亞族、沙阿魯阿亞族。鄒族的人口主要分佈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其次為高雄縣三民鄉,另外還零星分佈於高雄縣桃園鄉、南投縣信義鄉境內。總人口約七千多人。
二、認識鄒族  

(一)族群分布

鄒族居住於玉山西南方,現今阿里山一帶。有些學者將之稱為「北鄒」。有別於「北鄒」,居住於高雄縣三民鄉的「卡那布那布」族及高雄縣桃源鄉的「沙阿魯阿」族被稱為「南鄒」。人口約六千餘人,和布農族同樣居處海拔較高之山區。北部族群與南部族群在語言、文化風俗上差異性很大,常以「北鄒」、「南鄒」稱之。近幾世紀以來,受到來自東部山區布農族領土擴張,以及來自西部平埔族和漢人的入侵,加之傳染病之流行,人口數銳減,成為僅次於雅美、賽夏的少數族群。

北鄒在日據時代以前共有四個大社,分別為達邦社、特富野社、伊姆諸社、魯富都社。其中伊姆諸社因故淪亡,社民併入達邦社,魯富都社一部份遷居特富野社,一部份遷移至南投縣信義鄉的羅娜、久美一帶與布農族混居、通婚,因此,目前僅存約二個大社為達那社與特富野社。

鄒族人的觀念裡擁有會所,能夠舉行全部落性祭儀的社群才有資格稱為大社,也才是一個完整的政治實體,阿里山鄒族目前有八個村落,來吉、里佳、樂野附屬於大社特富野;新美、茶山、山美附屬於達邦社。

(二)鄒族人的社會組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份:
1.大社(hosa):由幾個氏族聯合組成。

2.氏族(aemana):由幾個聯合家族組成。可能有血緣關係,也可能沒有血緣關係,同一氏族之間禁止通婚。

3.聯合家族(ongo-no-emo):由幾個單一姓氏的家族組成,共有耕地、共有河流漁區、共有小米祭祀小屋(又稱粟祭屋)。

4.單一姓氏家族(emo)︰例如特富野社的安家是本家,由安家分出武家與洋家。而鄭家與田家又是安家的養子,因此安、武、鄭、洋、田等五家為同一氏族,不得通婚。

(三)鄒族沒有階級制度,卻有幾個特殊地位的人物:
1.頭目(peogsi):由其一家族固定承襲。
2.征帥(eozomu):爭戰、獵首的指揮官,有時可能是頭目,如果戰事頻繁,會有好幾個征帥。
3.勇士(maotana):在戰場上有特殊功勳的族人。

目前傳統的價值觀與社會制度已被行政體系的運作所取代,只有在傳統祭典時,頭目、征帥家族的地位才會被凸顯出來,沒有了戰爭,所謂的征帥、勇士已不復存在,倒是家族長老的地位依然屹立不搖,年經人對長輩的尊崇不僅表現在文化上,也表現於日常生活當中。

鄒族人的傳統生計以農業及狩獵為主,由於禁止狩獵的法令限制,迫使鄒人口外流,由於阿里山區為高山茶及山葵的種植區,許多鄒族的朋友開始在保留地上種植山葵並跟平地的茶農學習種茶的技術,這兩項高經濟作物使得一些年輕人回流至部落。除了茶葉與山葵,桂竹筍、竹高筍、高麗菜也是經濟作物之一。近年來更有族人研究花卉的種植,尤其是高單價的香水百合更是新興的精緻農業,受到族人的青睞。

(三)傳統服飾:以狩獵為生的鄒族人,皮衣、皮帽是上山的主要裝扮。另外,紅色的長袖上衣、胸衣與遮陰布加上山羌皮帽是男子盛裝的打扮。女子以頭巾纏髮,黑裙、藍色長袖上衣、刺繡精美圖案的胸衣為主。目前頭巾的形式已很少使用,而改為帽子形式的簡便頭飾。

 

三、文化特質  

(一)精細的鞣皮技術:
以獵物的皮為衣飾是鄒族的特色。鄒人以柔軟的山羌皮毛做帽飾、皮鞋;以山羊皮作衣服。先刮除皮上的肉,曬乾、再放在臼裡,以杵打軟,或放在粗大圓木上由兩人拉扯,如此重覆多次,直到獸皮柔軟為止。鄒人的皮衣、帽並不保留獵物的手,而排灣族的部份皮衣則保留了山羊的毛。

(二)嚴密的家族制度:
鄒族是父系氏族的社會,部落中的男子會所「庫巴」,是族人會商大事、舉行祭典、訓練男子的場所,禁止女性進入。不管是婚姻或是祭祀行為,都以家族制度嚴密地運作,由此擴展至鄒族整個部落,這也是鄒人較易整合、做事效率高的因素之一吧。

(三)簡單、大方的衣飾:
除了男子的獸皮衣飾以外,以紅色布料為主的衣服配上帶著羽飾的帽子,是鄒族男子的標準打扮。女子則以紅色胸衣、刺繡頭巾、藍衣黑裙為主要裝扮。

(四) 失傳的製陶技術:
日本人鳥居龍藏在西元一九○七年調查鄒族時,只有兩人會製作陶器,目前已無人知曉製陶的技術。

四、祭典  

鄒族目前存在的祭典有四個:

(一) 凱旋祭 (或稱戰祭Mayasvi):
屬於全部落性的祭典,二大社(達邦、特富野)各別舉行,時間大約在二月或八月。主要是祭拜天神和戰神,在會所及其廣場前舉行。

舉行凱旋祭的時機有三種:一是出草歸來。二是重建會所。三是小米收穫祭後視當年的情況(如有重大變故、不順遂之事)擇期舉行。

凱族祭由迎神曲揭開序幕,經過三天二夜的歌舞,在最後一天的午夜十二時吟唱送神曲劃下休止符。

(二)小米收穫祭 (Homeyaya):
屬於家族性的祭儀。在每年的小米收割完後舉行,大約在七、八月左右。主要祭祀小米神,感謝牠對農作的照顧,並藉著祭典強化家族的凝聚力。以小米祭屋為主要祭祀場所,每一個家族的成員都必須回來,再藉著聯合家族之間的互訪達到聯誼的情感交流。是鄒族最重要的祭典,也是鄒族人的過年。在小米收穫祭結束後,各家長老齊聚頭目家的小米祭屋開會決定今年是否舉行凱旋祭,是當天最重要的會議。達邦社的小米收穫祭為二天,特富野社則集中於一天舉行。

(三)小米播種祭(Miapo):
通常在聖誕節後至元旦期間舉行,藉著小米的播種儀式祈求今年的小米豐收。傳統上以女子主持之,目前則無此限制。也是屬於家族性的祭儀。

(四)子安貝祭 (Miyatjgu):
是高雄縣桃源鄉沙阿魯阿族特有的祭典,每二年舉行一次,已失傳多年,在西元一九九三年才恢復。
傳說沙阿魯阿族的祖靈藏在子安見(殼)裡,平時收藏在一個小壺裡,到祭典時才拿出來供奉。其原意接近祖靈祭。

 

五、宗教信仰

 
鄒族人的宗教信仰屬於超自然的神祇信仰。主要的神祇有天神、戰神、命運之神、獵神、土地之神、粟神、家神、社神等。
六、神話傳說  

        

參考資料:

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

祖靈之邦

鄒族原住民文化網

公視原住民兒童網站

行政院原住民資訊網

原住民數位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