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布  認識雅美族  文化特質  祭典  宗教信仰  神話傳說

ㄧ、地理分布

 

雅美族在行政區分上隸屬於台東縣蘭嶼鄉,總人口數約四千多人(內政部民政司,民國八十年),分佈在紅頭、漁人、椰油、東清、胡島、銀野六村,為全國唯一的一支海洋民族。

台灣東南海外的蘭嶼島,蘭嶼周長三十六公里,島中央大部為山林,最高的山海拔六百五十公尺,四周多礁岩,面積四十五平方公里,是一火山島。全島大部份為山地,大半為熱帶雨林覆蓋。島上的住民自稱為「ponsu no tau」意思是「島上的人」,因此以往學者所定的族名「雅美族」對他們而言毫無意義,最近族人主張以「雅美族」自稱。島上的聚落多以背山面海,於海岸平坦緩坡地築屋定居,最早遷抵蘭嶼的時間在最近幾百年之前,與菲律賓巴丹島有很近的關係。由於長期隔離於孤島上,是原住民族中較晚接觸漢人的一支,為現今保留傳統文化最多的一族。

二、認識雅美族

 

雅美族居住於台東外海的蘭嶼島上,達悟人自稱「達悟」,是「人」的意思。早期稱之為「雅美」一詞是日本人鳥居龍藏所命名,西元一九九五年,旅台的達悟青年成立「達悟同鄉會」希冀正名「雅美」為「達悟」。

(ㄧ)「飛魚文化」:每年三月,飛魚隨著黑潮迴游到蘭嶼的海域,達悟人舉行召請飛魚前來的招魚祭,祭典之後,達悟人開始捕飛魚,但只限於晚上以火炬照明,以吸引魚群,到了四月,准許白天用小船釣大魚,夜間則休息。五∼七月,開放白天捕飛魚,這幾個月也是最繁忙的季節,但除了飛魚以外,其他的漁類不准撈捕。

捕了這麼多飛魚,吃不完的曬乾儲存,過了九月,約中秋節以後,禁止再食用飛魚,所有吃不完的飛魚也要全部丟棄。不同的月份用不同的方式捕不同的魚類不僅調節了海洋魚類的生態,而吃飛魚的季節限制也遏止了濫捕、貪婪的情況發生。

達悟人視飛魚為上蒼賜予的神聖物品,因此要以敬畏戒慎的心情對待。無形中衍生成一種社會規範。以現代的觀點來看,達悟人的飛魚文化更是非常先進的生態理念呢。

(二)對魚類的分類,符合生態保育的觀念。將魚分為:
1.老人魚(只有老人可以食用)。
2.男人魚(味腥、皮如砂紙,女人不能食用)。
3.女人魚(肉質鮮美,任何人皆可食用)。

因此,一個達悟男子在捕魚時,必須捕撈到不同種的魚,以供應家裡的男女老少享用。間接地抑制了過量捕殺單一魚類的危機,也兼顧了生態保育的平衡。

(三)穴居地下屋:蘭嶼為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溫度為攝氏26度,除了冬季較寒冷外,大部份為炎熱的天氣,又因位於颱風季節的要衝,島上又無高山屏障(最高峰僅548公尺),因此聰明的達悟祖先發明了穴居地下屋,使颱風季節仍能高枕無憂,又為了適應炎夏的燠熱,欄干式的涼台設計是夏日最好的休憩場所。穴居的地下屋下雨時是否會積水?聰明的達悟人在挖地基時,以卵石鋪陳,讓雨水滲透進地下,連接天然的水道送至海裡。

(四)拼板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捕獲許多的飛魚就需要有一艘好的船。雕造拼板舟技術,頭尾翹起的夸木拼板船最為著稱,船身船尾的雕刻細緻精美。雅美族的拼板舟是祖先智慧的累積,在每年的飛魚祭以後,造船的工作便開始進行,由船主們到山裡砍伐適當的木材,經過粗略的修整再帶到工作房前加工。船體由21∼27塊不同的木板組合,再以木棉或樹脂接合,不用一根鐵釘,每一塊船板所使用的樹材都是固定的,讓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卓越技巧與智慧。

(五)藝術上的天份:船上細緻的雕紋與圖案,顯現了達悟人藝術上的天份。那些瑪瑙紋、銀盔紋、波浪紋,都是達悟人生活的一部份。人形紋則代表了家族的英雄,也是各家族的徽號。最重要的圖案是有著齒輪狀的眼睛紋飾,是船的眼睛,有避邪的作用,讓船隻在大海航行時免於災難。

達悟人認為船是男人身體的一部份,造船是神聖的使命,尤其在造一艘十人大船時,從選材到製作完成歷時三年的時間,船對達悟人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除了造船技術,紡織、捏陶、金銀器打造都是達悟人藝術的表現。

(六)社會組織:雅美族的社會組織沒有氏族階級等組織,是為漁團組織,社會權威為長老制度。部落間糾紛以親族群體相互協調解決,遇有不解之紛爭,仍以石頭、棍棒等不致於強力殺傷的方式行武。社會活動主要偏賴父系長老制度及漁團組織來管理。除了有血統的家族以外,漁團組織是男人捕魚時形成另一個組織,在團隊漁獲期間大家一起分配工作,一起分享食物。島上各村落的自主性極強,形成一個完整的部落團體。
(七)傳統服飾:男子以無袖、無領、短背心,配合上丁字褲。女子方面,斜繫手織方巾配上短裙,所有手織衣物均以白色為底,黑、藍相間的色彩。另外不同材質各種式樣的禮帽在不同場合時配戴。

文化特質

 

(一) 飛魚文化:
捕飛魚是達悟人年中的盛事,整個生活重心環繞著飛魚捕撈活動,飛魚甚至是信仰與宇宙觀的表現。(傳說中,天神住的家也有飛魚。)

(二) 大船文化:
達悟拼板舟的製造及裝飾藝術獨步全球,漁團的組織成員多是家族內的成員,藉此鞏固家族組織並發揮共享、共食的精神。

(三) 南方島嶼的地理觀:
早期達悟人的傳統地域概念僅止於台灣、綠島及巴丹群島,而沒有中國的概念。
雅美族與台灣本島的原住民同屬南島民族,但表現的文化風貌卻不同於本島的原住民。蘭嶼四周環海,有其獨特的生態環境,蘊育出雅美人與太平洋相互依存的曆法和生活方式。

 

(四) 唯一沒有獵首的原住民族:
愛好和平的雅美人遇有糾紛時,穿著籐編的盔甲,戴上籐帽,手持長矛,雙方對峙丟石頭,只要一方有人受傷,戰事即告終止。

(五) 丁字帶與精細的織衣: 雅美族人的丁字褲、藤笠、木盔、八角頭盔、以及用金銀琉璃珠打造製成的特殊飾物、捏塑陶壺、泥偶的技藝等均見獨特的風格。藍白相間的衣飾及丁字帶是達悟人的標誌,也是適應海上生活的產物。

(六) 分類清楚的食、用器皿:
達悟人對每一種食物(穀、肉、魚)都有專用的陶器、木盤。分類清楚絕不混淆。

四、祭典

 

(一) 小米豐收祭(mivaci):
在國曆六月小米收割後舉行。舉行與否由村裡的長老開會協商,現在種小米的家戶日漸減少,若要舉辦小米豐收祭須在年初事先通知各家戶廣植小米。

西元1996年6月,紅頭村舉辦了一次為期三天的小米豐收節,由村裡的青年策劃,除了傳統的樁打小米、吟唱祈求豐收的歌謠以外,也安排了一些 雅美族歌舞的表演。如勇士舞、頭髮舞,並將頭髮舞與樁打小米的儀式結合,呈現在同一個時空;顯示紅頭村民對歌舞形式的改良意圖。

(二) 飛魚招魚祭 (mivanwa):
在每年二∼三月舉行,意在召請飛魚,祈求漁獲豐碩。依照以前的慣例,大都在舊曆年前後,由紅頭村首先舉行招魚儀式。當天清晨,族裡的男子由長老帶領至海邊,以手指沾雞血塗在海邊的卵石,向海面呼喊「飛魚回來哦!」各船的船主則戴上銀盔、金片;面向海面祈求今年的飛魚飛回到船上來。之後,船主拾了五個卵石回到船主屋前的曬魚架,放在曬魚桿及四個支架下面,並搖晃著,象徵魚架上因掛滿了飛魚而搖晃,有祈求豐收的意義。

(三) 飛魚收藏祭:
在六∼七月舉行,表示飛魚汛期已結束,曬乾儲存以備冬季時食用。
結束捕飛魚的當天,村民將今年捕獲的大魚尾巴(通常是鮪魚)穿串吊掛在海邊,表示飛魚季節已經結束,從那天起,不再捕抓飛魚,改抓其他的食用魚。

(四) 飛魚終食祭 (manoigoyin):
在每年的中秋節以後,停止食用飛魚。並將未食的飛魚丟棄。

(五) 大船下水典禮(mangegen):
舉行時間多在招魚祭之前,是全島的盛事,所有親朋好友都來祝賀,主人分贈禮芋、豬肉給前來祝賀的親友,充滿了辦喜事的氣氛。在選定樹材的同時,各家船主已經在自己的田地上廣植芋頭,人船下水典禮的前幾天,婦女們佩掛瑪瑙,戴上禮帽,手持禮杖至田間進行第一次挖取芋頭的儀式。往後的幾天,婦女們都在田裡,直到芋頭的數量足夠覆蓋整隻大船。正典當天,
全體船員穿盛裝、戴銀劍、銀盔手拿長刀坐在自己的位置,先由掌舵者演唱古謠,祈捕飛魚豐收的心願等等。然後船員太太們到船邊把丈夫的銀劍、銀盔、長刀都拿走,只有掌舵者手拿長刀,走到船中央揮動,其他船員齊唱豐收歌,村民們都來幫忙殺豬,船主依次分贈禮肉、禮芋給各家戶。全村(甚至全島)的村民均盛裝與會,船主及青年們穿著丁字褲,在大船四周舉行驅逐惡靈的儀式,隨後抬起大船,拋向空中數次。

之後,青年們抬著船向海邊走去,行進途中反覆地作出驅逐惡靈的動作,直到新船下水,在海上划行,整個大船下水典禮才算圓滿達成。

(六) 新屋落成禮(mivazai):
達悟人極為重視新屋落成,新屋的建造請親朋好友來幫工,藉此互相累積建屋的經驗,婦女們則需廣植芋田,以備落成時使用。傳統的住屋建材全部取自蘭嶼本島,目前已有許多水泥新房產生,但舉行落成禮的心情並沒有改變。在達悟的習俗裡,父母親去世後,家屋必須拆卸,建材由兒子們繼承,兒子們再利用這些建材聯合自己山上取回來的建材建造自己的家屋。不勞而獲的繼承被認為是恥辱的。

 

宗教信仰

 

雅美族人的宇宙觀共分為八個層次,天界有五層,掌管陸地、海洋、食物、生命等。雅美族人相信靈魂觀,尤其以死去的靈魂(ANITO)最為懼怕。許多不好的事物都歸咎於惡靈作崇。因此對死亡特別害怕。

六、神話傳說

 

 

      

參考資料:

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

雅美族虛擬部落

祖靈之邦

台東縣政府原住民族全球資訊網

公視原住民兒童網站

行政院原住民資訊網

台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原住民數位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