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圖】環境概述 | ||
主要分佈地區:阿里山 | ||
人口數:約七千多人 |
||
鄒族於中部中央山脈西側,分佈於阿里山鄉至高雄縣三民鄉之狹長地帶,因為語言、文化風俗上差異性很大,鄒族又分北鄒族和南鄒族。鄒族是父系氏族的社會,部落中的男子會所「庫巴」,是族人會商大事、舉行祭典、訓練男子的場所,禁止女性進入。
|
![]() |
|
【鄒族的住所】 | ||
鄒族的住家大部分是木頭的,屋頂是曲線的半橢圓球形。鄒族男子從七、八歲到結婚前都在集會所接受各種訓練。鄒族的男子集會所又叫做『庫巴』,是典型的茅草蓋頂干欄式建築。地板以竹排橫架,會所內最多僅可容十人橫臥,二十人坐,是很有特色的建築。 |
![]() |
|
【鄒族的成年禮】 | ||
鄒族的成年禮,有一項很重要的儀式,即是由長老為行成年禮男子戴上皮帽,皮帽象徵的意義,除了代表已經是成長的族人,也代表責任與意志。皮帽非任何鄒族男人可以戴上,未成年男子、體力膽識不足、行為輕浮,無法擔當大任者,都沒有資格配戴皮帽。 |
![]() |
|
【鄒族的祭典】 | ||
每年的二月或八月在集會所及其前方廣場舉行,主要是祭拜天神和戰神。 舉行凱旋祭的時機有三種:一是出草(獵首)歸來,二是集會所重建,三是小米收穫祭後擇期舉行。由迎神曲揭開序幕,經過三天二夜的歌舞,在最後一天的午夜十二時,吟唱送神曲劃下休止符。 |
![]() |
|
【鄒族的服飾】 | ||
鄒族除了狩獵聞名以外,以獵物的皮為衣飾,練就一身精細鞣皮技術更是鄒族的特色。鄒族男人喜歡以柔軟的山羌皮毛做帽飾、皮鞋;以山羊皮作衣服。鄒族女子則以紅色胸衣、刺繡頭巾、藍衣黑裙為主要裝扮。 |
![]() |
|
【燈箱內文物】驅鳥器 | ||
鄒族人在小米收成時為了趕走小鳥,發揮族人智慧,利用竹子上下兩片拍合所發出的清脆聲響,達到驅鳥的功能。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