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族概說

   

 

噶瑪蘭

 

【主圖】環境概述

 

主要分佈地區:花東海岸沿線聚落

人口數:一千人

噶瑪蘭意思是「平原的人」。噶瑪蘭族是指原居住於宜蘭一帶的平埔族人,1796年清朝時期(嘉慶元年)吳沙率漢人移民入墾,與世無爭的噶瑪蘭人只好往南遷移,目前多居住在花東海岸沿線一帶。  九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政府核定噶瑪蘭族為原住民第十一族。

                          噶瑪蘭族的信仰】

『祖先』是噶瑪蘭人最重要的信仰,所有祭祀都和祖先有密切的關係,一種稱之為「巴加姆」的新年時祭儀式,應是目前最流傳統的祭典。噶瑪蘭人認為保佑後人和帶來惡運的都是『祖先的靈魂』,所以祭典主要是針對祖先祭拜。

【噶瑪蘭族的建築】

 

噶瑪蘭原住民式建築有許多特色,它有舌式入口及半戶外空間,正面看來有倒梯形呈現,其建材也在本地就地取得,因此具有宜蘭當地的特色,也非常適合宜蘭地區的氣候。

【噶瑪蘭族的織布】

織布在噶瑪蘭文化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特別在其過去還未接觸漢人的時候。僅以一片白番布,從頸部下垂至腳踝,而將兩手叉於其中,好像沒有穿衣服一樣。漸漸漢化以後採開始穿起漢服來。

【噶瑪蘭族的祭典】

 

長久以來,噶瑪蘭人安樂地生活在蘭陽平原上。在那不辨年歲,悠游平埔的初民生活裡,每年三、四月春夏之交,當刺桐花開的時候,就是噶瑪蘭人的新年時節,也是飛魚和豐收來臨的季節。這時,噶瑪蘭男人們會擇定吉日,一起聚集海邊舉行海饗,就地烹煮鮮魚和野菜,稱為「做年」或「做田」。

【燈箱內文物】陶甕

噶瑪蘭族的陶甕又分唯一般生活器用和祖靈祭祀用陶甕。噶瑪蘭人相信祖先祖靈長存於祭祀的陶甕中。